中国第一枚举重金牌是?

中国大力士国家队-中国大力士俱乐部

1984年,曾国强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52公斤级举重金牌

个人资料

姓名:曾国强

性别:男

体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贯:广东东莞

项目:举重

运动经历

1976年在镇少体校举重班学练举重,1981年入省队训练,不久入选八一队,1983年进国家队。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 在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总成绩和挺举两项冠军

1984年 在第16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第一

1985年 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亚军

所获荣誉

1982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4年 获第16届亚锦赛最佳运动员称号

1984年 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同年荣立一等军功

1985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夺得52公斤级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夺冠时刻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曾国强在52公斤级的比赛里力克日本名将,以"黑马"姿态荣获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成长经历

曾国强出生在培养出陈氏三杰(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的东莞石龙镇,很小的时候陈氏三杰对曾国强的影响就特别深,在羡慕的同时,曾国强也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冠军的渴望。

1983年曾国强调到国家队,他开始了追赶队友的行动,每次训练都要给自己加量,经常累得筋疲力尽。

参加奥运会的那年,曾国强只有19岁,身高1.58米,看起来不壮,与人们想象中的举重大力士的样子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一举成名,成为中国举重第一个奥运冠军。赛前他曾去洛杉矶的公园玩,一个美国演员竟然一下子把曾国强高高抱起。他不相信这位小个子的运动员是举重运动员,因为举重运动员总是和大力士联系在一起的。19岁的曾国强,身高不过1.58米,看上去也不十分强壮,难怪这位美国人对他是否是举重运动员产生了怀疑。在洛杉矶奥运会举重赛场,各国记者的镜头对准了世界举坛的名将,而曾国强却无人问津。抓举比赛,曾国强以105公斤的成绩居第三。为了夺取冠军,他挺举第一次试举就要了130公斤重量,在场不少观众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曾国强却不动声色,冷静得出奇,他以一个连贯、准确、漂亮的动作,将杠铃挺举在半空。最后,他以235公斤的总成绩夺冠,那位美国演员激动地呼唤着曾国强的名字。这块金牌也就是在许海峰为中国取得“零的突破”后的四个小时,曾国强就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第二枚金牌,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能拿金牌,当他的教练兴奋地通知他已经是奥运冠军时,曾国强还是很疑惑,怎么就这样拿了冠军呢?还有两次试举没有举呢!

求 金牌运动员的故事

特奥运动员的故事

故事一

披着晨曦,怀着自信,带着微笑,踏着车子,他向我们走来。沐浴阳光,携着雨露,手捧鲜花,戴着金牌,他取得成功了。在第二届亚太地区特奥会乒乓比赛中,他取得了男子双打金牌和个人单打银牌的优异成绩!他,高高的个儿,憨厚老实。他的笑声,是爽朗的、是灿烂的、是自信的,从他的笑容中,你可以看到阳光,看到希望!还记得他刚刚跨人卢湾区辅读学校的时候,由于智力上的残疾,导致了他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班主任推荐他打乒乓的初衷是为了能训练他的手眼协调和对刺激物的反应能力。这个善良的初衷,这个能挖掘孩子潜力的初衷,诞生了今天的金牌! ′

训练他的魏老师告诉我,由于小斌是个左撇子,要想给他演示规范的动作,自己首先要训练用左手打球,平时在观摩其他同学打时,总是让他站在相反方向,简单的一个推球的动作,整整教了两年。我们知道,虽然让他们去拿竞赛中的金牌,那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就这样,老师把打乒乓作为训练孩子能力的项目,看着孩子的动作慢慢地协调,看着他的手脚一点点地灵活,老师仿佛看到了未来驰骋在乒乓桌前的运动健儿!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教育的内涵!

在赛前训练的两个星期里,每天要训练三次,每次要三个小时,这样的训练强度,小斌和他的同伴们坚持着,从不言倦。左肩的韧带拉伤了,为了不让带队的魏老师担心,他自己悄悄地去买了膏药,坚持每天的常规训练,当老师发现这以后,想让他休息几天,他仍旧坚持着……

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大哥哥,与他在一个队里有一个儿童福利院的小女孩,由于肢体残疾,平时有很多的不便,他便做起了这个小妹妹的志愿者,为她端饭、给她准各好训练的器材……

谁说我们这样的孩子会碌碌无为,虚度一生?谁说我们这样的孩子不可教也?谁说我们这样的孩子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百仞山崖上,风儿带来了一棵小树的种子,凭借对生的追求,他生长了,晨曦初露,朝迎彩霞,晚风飘飘,晚送夕阳,愿我们成为他们成长的土壤,滋养他们快乐地成长!

故事二

梦佳,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谁也想不到看起来这样平凡而不起眼的女孩竟然已经参加过多次特奥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她曾在⒛05年日本举行的“雪鞋走”竞赛中荣获银牌,在上海市第六届特奥会上获100米银牌、⒛0米铜牌和4×100米接力的银牌,还被国家残联、国家特奥会以及市残联市特奥会评为“优秀运动员”。

可你们知道吗?这样出色的一个女孩竟然是一名中度智障生?又有谁知道,在她就读普通学校的时候,她总像是一个丑小鸭般的躲在角落里,任同学欺侮,不声也不响,成绩单上总是D?由于实在没有办法在普通学校进行学习,⒛03年1月梦佳转人启智学校就读,刚进来的时候,我们对她的韦氏智力测试是44,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蜷缩在妈妈身后的胆小鬼,不敢和同学和老师交流。

原以为梦佳是个很平凡的女孩,可是在老师慢慢打开她的心扉,并且为了锻炼她的自信心而给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时,我们发现,她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孩,不管是班里的学习和劳动工作,还是学校里的文体表演和比赛,只要给她机会,她都会竭尽全力地去做。

还记得刚开始我们让梦佳参加学校的舞蹈排练,一开始她学习一个舞蹈动作往往要学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从起先的僵硬又难看的动作到优美熟练的舞姿,老师和学生都投人了很大的精力,也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可是我们从来都看不到梦佳皱眉,也听不到她抱怨,这样的一个女孩会让大家觉得付出再多的劳动都是值得的。

同样的,在参加特奥运动的训练过程中,梦佳一如既往地努力,尽管她的先天条件不算是最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最努力的。还记得梦佳参加2005年春在日本举行的“雪鞋走”比赛的时期,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梦佳和另外三名运动员住在学校里进行封闭式训练,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奔跑、跳跃、爬坡、脚绑沙袋负重走…¨不停地练习,并且结合莘庄滑雪场的实地操练,真的是花费了老师和同学们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家每天都是练到最后晚上倒头就睡。离开爸爸妈妈的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打理,梦佳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样要自己操心过?可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梦佳硬是咬紧牙挺了下来,她非常认真地向大姐姐们和老师们学习,从什么都不会慢慢地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这真是一个奇迹呢,连她的妈妈看了也不禁感慨,自己的孩子真的是长大了。

在训练过程中,梦佳一直都非常努力,总是严格要求着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有什么困难从来都不跟老师说,总想自己解决,有一次,梦佳由于刚刚穿上雪鞋不是很适应,鞋子的笨重加上反复的练习,竟把脚跟都磨破了,血浸出直到染红了袜子,梦佳连吭都不吭一声,一直坚持到训练结束。后来老师和家长发现了都很心疼,问她干吗不告诉老师?梦佳沉默了一会才轻声地说,她害怕老师不要她参加比赛了。多傻的孩子,多傻的想法,让老师想骂又不忍骂,心里却暗暗地为她这样的执着精神而感动、而喝彩。

现在的梦佳是自信的,开朗的,灿烂的,她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展现,她矫健的身影在跑道上驰骋,还有她嘹亮的歌声在天空中飘荡,尽管她是一名智障学生,有着先天的缺陷,尽管她不聪明,也绝对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都要为她喝彩,因为她是最努力的!

为你喝彩,梦佳,加油!

故事三

摄像机前的他,显得非常紧张,原先准各的台词都在“我……我……我……”的支支吾吾中不知所云。而就是这样一个腼腆害羞的大男孩在市六届特奥会自行车比赛中获得了两枚金牌,在全国特奥自行车比赛中夺得了一金一银的骄人战绩。17岁的他,又瘦又高,从小养成的不良坐姿使得他的背略带一点驼。由于智力因素,在普校逗留了几年之后只得转学进人了辅读学校——惠敏。最初的阶段,陌生的环境使他拘谨、陌生的同学让他沉默寡言。因为身体比较瘦弱,参加体育活动纯粹是应付;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各项活动时,他常常为自己不会做而皱眉苦恼,当皮球朝着他奔来时他会紧张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就这样,他总是因为胆怯而被同学笑话。

有一天,当同桌在市特奥比赛中夺得金牌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在为伙伴鼓掌欢笑的瞬间,他猛然间希望自己也可以和伙伴一样勇敢尝试;怯生生的想法得到了体育老师的肯定,他的心别提多高兴了。从此,每天的晨曦时分,他就坚持跑圈,5圈、6圈、7圈¨¨汗水从额头沿着发梢、脖颈、背脊一直流淌,湿透了汗衫;慢慢地,他的身体结实起来了,也终于可以有机会与同学们一起接受特奥运动训练。记得去年的排球技术赛,寒冬季节,他的手冻疮又红又肿,每一组的发球、传球、垫球,都让他疼痛难忍,甚至有时候都不想去碰这个排球了。而教练经常鼓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勇敢尝试,战胜自己,争取胜利”让他鼓起了勇气,投入到为期一个月的艰苦训练中。尽管最后因为名额限制而没能参加比赛,但是这次经历让他知道了特奥所弘扬的尝试精神、参与精神是那样的让他鼓起不曾有过的勇气,使得自己自信、勇敢、坚强。

听说有自行车比赛,而且几十名同学通过训练只有8名才有资格参赛,他暗下决心不仅要人选还要夺取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准各、起动、猛蹬、加速、保持、冲刺……每天早晚,在老师的带领下,苦练体能、技能,几组500米、几组1000米,裤子因为长时间与座椅接触而磨破却浑然不知,臀部也擦破了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自行车比赛中,当他以1000米计时2’00〃夺得第一名、500米计时58〃获得第二名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时,手抚奖牌,泪花夺眶而出……

他在学习上更是异常努力认真,他的课余时间常常陪伴着书,并常把自己看到听到的各种知识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分享。因为他的作文语句通顺、内容生动而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诵读。去年,他的作文《游东方绿舟》还获得了“金秋岁月话世博”征文二等奖;他的美术作业也因为惟妙惟肖而时常在学校的宣传廊中作为佳作被张贴。此外,为了培养自信心以及口语能力,他参加了学校的朗诵兴趣小组,并曾在上海市特殊学生文艺汇演中有出色表演。

尽管他还不强壮,尽管他还会失败,尽管他还会胆怯,但是“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特奥精神让他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奖牌,让他对生活承载了满满当当的自信……

故事四

在南阳学校四年级的“迎特奥、强健体”的专题板报上,张贴着每位同学的“特奥心愿”。“我要在特奥运动会上取得最好的成绩,我要为站在特奥领奖台上而努力,我能行。”这是大队长杨杨的特奥心愿,也是他成功道路上的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杨杨在教练马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杨杨是滚球运动队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小小年纪志气高,杨杨同学用他的坚持与执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滚球比赛在我国是一项新型的特奥运动项目,大家对比赛规则和要求不熟悉,对智障孩子来说更是陌生。滚球的技术性很强,它需要运动员单手拿球前后摆动,双脚前后开立,目视前方,目测距离和角度,随后用比较合适的力量将球滚出去靠近目标球。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要让智障学生完全掌握这些动作却不是简单的事。经常看到杨杨手里拿着球,在学校里练,在家里练,妈妈问他:“你的手这样不停地前后摆动,手酸吗?”杨杨对妈妈说:“我在练习滚球运动中的单手摆动的动作,这样摆动是有要求的,现在手是酸的,以后就不会酸了。”

滚球运动中,最关键的是目测目标球距离和角度。刚开始,杨杨根本不懂用眼睛去测量球的距离和角度,只是学着老师的样子把球滚出去,球滚出去不是太轻就是太重,距离目标球非常远,开始杨杨有些泄气,自己手中的球怎么不听话呢?教练员及时鼓励杨杨说:“杨杨,你行,你一定能行的。”在教练的鼓励下,杨杨又鼓起了勇气,他仔细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主动向教练要求给自己增加训练的内容和训练量,别人停下来休息了,杨杨还是不断地瞄准目标,将球滚出去拣回来,再滚出去,再拣回来。在不断实践中去体会用眼睛去测量球的距离和角度,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比一次接近了目标,终于有一天,杨杨手中滚出去的球和目标球欢快地相遇了,杨杨高心地笑了!这极大的激发了杨杨的滚球积极性和自信性,他暗暗地为自己鼓劲:我行,我一定能行的。以后,杨杨不断地对自己提高训练的要求,训练自己用眼睛去测量球的距离和角度,并逐步懂得根据目标球的距离和角度,控制手上出球的力量,准确地将球滚到指定位置,这样靠近目标球的次数越来越多。

他的训练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他的妈妈全力配合做好了接送工作,还积极投入充当了融合伙伴的角色,积极配合特奥运动员一起训练、一起备战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天气非常炎热,杨杨在妈妈的陪伴下天天冒着高温步行30分钟来到学校参加滚球、跑步训练。杨杨人比较胖,很容易出汗,往往走到学校已经是汗流浃背了,杨杨擦一把汗马上投入训练,训练时非常认真,教练讲完一个动作,杨杨总是练上许多遍,不停地变换势,寻找最佳的动作,不懂的地方反复地问教练,直到动作正确,汗水不停的从他的头上、脸上流下来,杨杨总是准各一块毛巾擦一下汗,继续练,等练习结束,汗衫、毛巾也湿透了。训练结束后,妈妈看着汗流浃背、非常疲劳的孩子,提议让杨杨乘车回去,可杨杨懂事地说:“妈妈还是走回去吧,走回去也是锻炼啊。”寒冷的冬天,小朋友们将脸和手藏进了帽子、围巾、手套里了,可杨杨每次都准时来到操场,顶着寒风参加训练,经常是小手冻得通红,红红的小脸上却冒着热气。由于平时的刻苦训练,这次在和外区成人滚球比赛中荣获第四名。杨杨认真地说:“我要继续努力,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

杨杨把这种顽强拼搏精神也带到了学习上,汉语拼音的学习对智障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求发音清楚、准确、到位,由于杨杨平时讲话口齿发音不清,这给拼音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但杨杨没有向困难低头,课堂上,他认真地看着老师的口型练习发音,回家后,他对着镜子进行练习发音,舌头练肿了继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杨杨以优良的成绩通过拼音验收。是啊!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们真诚地祝愿杨杨的特奥心愿能够实现l

故事五

她,并不起眼,一个黝黑瘦小的小女孩,爽朗的个性,欢快的笑声,这就是她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她竟然在上海市举办的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得儿童组女子100米、300米和3×100米比赛项目中摘得两金一铜。想当初老师推荐她的时候只是考虑到她身材玲珑,重心低,摔到的概率低一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鼓励她走稳每一步,“搀扶”着她走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记得第一次训练时,她指着溜冰鞋好奇地问老师:“老师,那是什么?我能穿着它们站起来吗?”老师对她说:“相信你一定会穿着它们跑到领奖台上!”她甜甜地一笑把老师说的话牢牢地刻在心里。从此老师辅导的每一个动作她都要练上多次,别的同学休息了,她还在练习转弯,两脚一不协调,摔到了,“不怕,再来一次。”她自己给自己鼓气,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她成功了。为了练速度,她放弃了寒、暑假,每天在母亲的陪伴下乘坐三刻钟的公交车来到学校训练,藏在她心中的信心越来越大,在训练中毅力越来越强,表现得比她的外表坚强的多,一个坚强的生命在挑战自我!

在比赛的那天,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求胜心切,一出发就摔到了,比赛对她非常不利,老师的心悬了起来,担心她是否能坚持赛完,然而她娇小的身体站起来了用足了劲往前冲去,好!眼看要赶上了她又重重地摔到了,就短短的100米还有50米的赛程,她会怎样?赛场上她又一次勇敢地站了起来,从趔趄中站稳加速跑了起来,赶上了!超过了!老师们不由自住地为她鼓起了掌,在掌声中她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还是那个甜甜的笑颜,还是那个不娇柔的女孩走下了赛场。

在学校里她可是低年级小朋友喜欢的姐姐,每天她会在小朋友要上厕所时出现,午饭后自觉帮助打扫卫生……她就像一朵馥郁芬芳的未莉花把香味带给人们。

故事六

在地球上生存着一种小花,叫野百合。长的并不惹人注目,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迷人的芬芳,也没有生活在花坛中。小小的百合却在原野的石缝中默默地发芽、生长、开花,她是那么地悄无声息,但又是那么地顽强,她要用自己的花朵来向世界表白,她虽然是野百合,但也能迎接盎然的春天。

特奥运动员“野百合”生活在一个艰辛的家庭,母亲下肢残疾,生活不便,父亲在上岗和下岗中徘徊,从懂事起她就能为父母分担忧愁。家搬到离学校有八站路程,为了给家里省钱,她就学习骑自行车,虽然父母反对,性格倔强的她却从一次次的摔倒中爬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她终于学会骑车了。父母要给她买辆新的自行车,她说:“你们赚钱不容易,旧车能骑,我就骑旧车上学吧!”

就是这个圆圆的脸蛋,一头天生的鬈发加上高大身材,看上去像一个愣头愣脑的小男孩,成为了首选的特奥自行车运动员。自行车的训练是速度加耐力,由于智力上的原因,又习惯慢慢骑车的她,要挖掘速度素质、力量素质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付出艰辛的汗水。在骄阳下,每次的训练尽管汗流浃背,大腿酸溜溜的,但是她从不叫苦喊累,乐呵呵地一次又一次地在绿茵茵的操场上骑着自行车。看到这种拼搏的训练,使人无不想到“让我获胜,让我勇敢地去尝试”的特奥运动员誓言,正是这特奥精神在训练上的展现,让人看到了特奥运动员身残志不残。“野百合”凭着顽强的意志在伏暑中苦练,迎接上海市第六届特奥运动会的到来。

一次训练中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自行车的前轴发生了问题,“野百合”当场摔倒,在场的人都发出惊叫,“野百合”爬了起来,只看见圆圆的脸上,红红的鲜血流淌下来,这次训练付出了下颚缝两针的代价。本以为“野百合”再也不会出现在训练场上,但是,一星期后,训练场上又看到了生龙活虎的她。“好样的!”区残联的周主任对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奥自行车训练,分成场地训练和器械辅助训练,器械辅助训练是在自行车健身器上进行,每次2分钟,女生要完成230个以上的转动。这是被特奥运动员嬉称为“革命加拚命”训练,每次练习可以说是咬着牙齿进行的,每次练习完成,胸部快速起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当训练结束“老师让我再来一次”的声音,这准是“野百合”。

金秋十月,迎来了上海市第六届特奥运动会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野百合”骑车风驰电掣般冲向了终点。领奖台上,挂着1000米的金牌和500米的银牌的她,在阳光下那憨厚的笑容里充满自豪和喜悦,特奥运动又一次实现了“你行,我也行”人生价值的飞跃。

故事七

“天高任鸟飞”这是任何一位正常人的向往。可这对于这位11岁的小男孩来说,那感受同样是这样的真实,这样的迫切。“我是鸟儿,我要飞!”

今年的上海市第六届特殊奥运会中,有这样一位小小轮滑冠军,他就是启星学校的小凡。那一刻,他站在了领奖台上,红彤彤的脸蛋略带羞涩的笑容,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枚用无数辛勤与汗水换来的小小金牌,显然,他被成功的情景震撼了,因为这一刻,他真的成为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鹰,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苍天弄人,1996年小凡出生后,医生便告知他父母:对于这样一位胎位不正,脐带缠绕脖子2圈的小生命,要做好最坏的心理打算。之后,幸哉——小生命活了下来!岂料,痛哉——他成为了一个智障儿童!但不幸中之大幸,生活并没有唾弃他,命运并未使之屈服。他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大集体!这里能够让他如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也能使他如正常孩子工样感受所有的关心与呵护。小凡的学习成绩优良,是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好榜样。他有一个兴趣爱好,便是折纸飞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飞机能冲上蓝天。”

前段时间,2007年上海将举办国际特奥会的喜讯传遍全城,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展示特奥学生风采的大好机会。我校根据特奥会的比赛项目在每天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训练舞台。由于小凡是班级里的运动小能手,我们便给他提出了一个颇有难度的任务,让他进行轮滑的训练。

刚开始时,小凡对一切都很好奇:“张老师,如果我穿上了这双鞋子,是否就能跑起来?”“是的,不仅能跑,还能‘飞’呢。”我略带夸张地回答。“只是,它可不会轻易听你的指挥,如果你真的想穿上它‘飞翔’,那一定得具有扎实的本领才可以。”“嗯,我要飞,我会努力的!”他重重地点了下头。

就这样,开始了正式的轮滑训练。起步的艰辛可想而知。笨重的鞋子在他脚下并不听话,不飞也不跑,而是一次次地使他向左或右跌倒。即使我校新装了塑胶跑道,他还是被跌出了一个又一个血块。只是,他较为好强,问他疼不疼时,他总会紧抿嘴唇,轻轻摇头。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一个小小平衡动作他就训练了许久。

“小凡,保持肩部与脚部同宽,身体略微前倾,眼睛看着前方……”渐渐的,在老师的教导下,他掌握了平衡。之后的训练便是如何教导他迈开步伐,乘着轮滑前进。刚开始,他控制不了轮滑的方向,加上心理的恐惧,所以脚踩轮滑的他如被绑住了手脚不能动,难以达到理想中的速度。对此,我不厌其烦地对他进行心理上的鼓励与安慰,并在技术上进行个别指导。待他熟练一些后,我又给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便是我在前面跑,他脚踩轮滑在后面追,如果他能超越我,我便会奖励他一颗小红星。对于比赛这种形式,不服输的性格在他身上即刻体现。我俩你追我赶,倒还真把枯燥的训练晕染出了许多的欢声笑语。有时,由于速度过猛,在跑道的转弯口他会因为收不住脚下的速度而突然失控跌倒。这时的我,就会把他从那里挟起。我总教育他:从哪儿跌倒,便从哪儿爬起。转弯口是训练的关键,你战胜了它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掌握了技能后的他,动作娴熟优美,轮滑速度也越来越快,快似风,快如跑,快到我担心他的安全而不得不时常提醒他:“够了,够了,你已经在‘飞’了。”Let me win,but if I can not win,let me attempt.这是特奥运动的口号,小凡虽然不会说,但他以行动体现,总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信心勇敢奋斗在轮滑这一体育竞技上。

在今年的市第六届特奥会上,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是的,小凡,你已经在“飞”了,总有一天,你一定能如鸟儿那样自由翱翔……

故事八

她开始以一种慢慢的步伐行走着,没人发现也不会有人注意到她,她的世界就是那样的平淡。她也曾不断幻想着,可是当她抬头看见白云,突然发现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她总是怀疑,总是无望。人人都说花季是多么的美好,因为那是花盛开的季节,而她的花季却是有残缺的。但自从参加了特奥运动后她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看到了梦想的归处,她就象一只小鸟那样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中。

“你看这是谁啊?是小超、是小超!”小朋友兴奋地叫喊道。是啊,小朋友从录像中看到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轻松自如地骑着独轮车,那就是闸北启慧学校的学生——小超。那是上海市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上的录像,小朋友们看到的是她和七位大哥哥进行的独轮车表演。在两年前她连自行车也不会骑,更不要说骑只有一个轮子的独轮车了。现在的她与两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是什么让她有这样的变化?是特奥,是特奥运动改变了小超。现在她不仅参加独轮车的训练,还参加学校游泳、轮滑、跑步的训练。她在训练中从不叫苦,天天坚持训练,当学校开游泳班时,她积极参加,训练时她不知道呛了多少水,脚抽了几次筋,但她都没有退却。在训练中她还鼓励自己的朋友:“加油哦!我们一定要学会游泳。”在她不懈地努力下,在上海市第六届特奥运动会的游泳比赛中获蛙泳50米冠军。

现在的她,是班级的小干部,心情比以前开朗多了,能帮助班级的同学,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她生活能自理,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一定能行”。在间北区第九届全民健身节暨社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小超和七位大哥哥进行的独轮车表演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参加运动会篮球、100米跑、自行车比赛,也取得了好成绩。在⒛04年市特奥轮滑比赛中获得了100米银牌和⒛0米银牌,只有熟悉小超的人,才知道特奥运动给她带来的巨大进步。

只要你来到间北启慧学校,在操场上一定会看见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训练。校园里、教室里、操场上都充满了她欢乐的笑声,是特奥让智障学生的生活更加多彩!

故事九

特奥运动员:小杰,就读于风帆初级职业学校,擅长于轮滑、篮球。

他是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使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真的很幸福。”

他,高高的个儿,带着一副眼镜,外表斯文,笑容可掬,从他的笑容里你会感受到他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理解。还记得他刚从扬帆辅读学校到我们学校时,教他的班主任就说过这样的话:“他,没有咖啡冲泡时的诱人香味,也没有甜饮人口时的爽滑感觉,但他有绿茶冲泡后的回味无穷。”渐渐地,我慢慢领会了她的意思。

在上海市第六届特奥运动会上,他参加的是轮滑项目比赛,由于练习轮滑需要特定的场地,所以在暑假,即使特别炎热,他也依然每天到离家很远的体育场进行训练。起跑、加速、摆臂、蹬地……是他每天的工作,训练他的老师告诉我,由于他的个子比较高,平衡性相对较差,所以练习的难度更大了。刚开始,他穿上旱冰鞋就会摔跤,挟起后,还没来得及站稳又摔了,几次跌倒,又几次爬起。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摔,一次次的起,他开始能独立滑行了,而那时的他却已是浑身淤青,浑身酸痛。

回家后却又不敢告诉父母,问他为什么,他笑着回答:“告诉了他们,只能让他们担心、心疼,而且他们很有可能不让我继续参加比赛。可我很想试试自己行不行。”作为了解他的人,我知道,那是他的一种自我挑战,就像我平时经常对他们说的:每个人应选择自己的路,只要这条路是你所选的、所爱的,能够发挥自己专长或优势的,我们就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所有艰难困苦和一切嘲讽、责难,都不能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

“天道酬勤”,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经过反复的纠正动作,一天天,他进步了。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他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参加完这次比赛后,他有感而发地说:“不论结果怎样,但我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我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一生。”

农村出身的世界冠军,退役后128万卖掉9枚奥运金牌,后来怎样?

真正之人,必能造福于人类。——亚里斯多德

如今的运动项目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女排,游泳,跳水,乒乓球等。很少会有人关注举重这个运动项目,导致举重运动员也很难被观众所记住。在举重运动员中有一位世界冠军她在11年的运动生涯中,夺得了9枚金牌。为了给家乡建一所希望小学以128万卖掉了奥运金牌。

农民出身

陈晓敏出生在广东省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中,家中祖辈都是以酿造米酒为生的农民,生活较为贫困。在家中排行老二的陈晓敏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艰辛,只要有时间她都主动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逐渐地,她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力量,同龄人扛不起的一桶水,她轻轻松松就扛起来了,家里的人都称她为大力士。与同龄人相比,陈晓敏的身材较为粗壮,在11岁时本县体校来到当地小学选择运动员时,一下子就看中了她。

父母知道陈晓敏性格坚强能吃苦练体育将来会有发展。在父母的支持之下,陈晓敏开始了自己举重的运动生涯。训练举重第一件事情就是得锻炼增长肌肉力量,每天早上五六点她就开始起床晨跑以及相应的锻炼。

小小年纪的她面对这些苦却从未有过抱怨,而是持之以恒的完成了每天的训练。

陈晓敏在举重方面的天赋被省体校所发现,在1990年进入了广东队开始接受正规专业的举重训练。训练难免会发生意外,在一次训练中发生了一些事故,导致陈晓敏的左腿神经严重拉伤。

教练连忙带她去医院检查,通过诊断医生告诉陈晓敏她的左腿有残疾的可能。陈晓敏听到之后十分的震惊,在运动生涯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却遇到这样的事情,让她根本没有办法接受。然而难过了一会儿之后,她立即对教练说到这件事情先不要让她的父母知道。

她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病情让父母过于担心。好在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左腿很快就恢复了。这次受伤的事情,父母是在一个月之后才了解,那时候的陈晓敏已经活蹦乱跳。

因兴奋剂离开国家队

在训练过程中,陈晓敏十分聪明好学,她懂得在训练中找出自己的缺点,并让教练帮忙改正这些缺点。除了平日里训练举重之外,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开始拿起一本英语单词自学英语。

很多人都以为她将来想凭借着英语要考取文凭。她对此回答道,她学习英语并不是想要考取文凭,而是她想读懂、读好。

凭借着聪明好学,15岁的她被选进了国家队,第2年就参加了七运会。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举重比赛,最终她拿下了七运会五十四公斤级冠军。

家里的亲朋好友通过电视都了解到了这一消息。父母也为她感到十分的骄傲,从那次开始,陈晓敏的成绩一直在不断提升,给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金牌。

1997年陈晓敏因为一次意外离开了国家队。回家之后,关于陈晓敏使用兴奋剂的问题被禁赛两年的消息也逐渐传来了。很多新闻报道都称陈晓敏从此将会消失在举重台上,她的辉煌也到此为止。

陈晓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举重,而是依旧保持着大运动量的训练。只要一有比赛,她都会参照她所在级别的冠军成绩进行挑战,每次挑战成功之后,她都会给自己颁发一枚金牌。

意义重大的奥运金牌

付出总会有收获,陈晓敏如愿以偿地再次进入了国家队。在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前一段时间,陈晓敏由于训练过量导致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连基本的举重动作都做不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慢慢开始练。

从举空杠铃练起再逐一添加重量,在第2次选拔赛中,陈晓敏只拿到了第8名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根本就无法参加奥运会,好在领导决定给她一次机会。在第3次选拔赛中,陈晓敏拿到了冠军,成功成为奥运会参赛选手。

在那一年奥运会中,陈晓敏夺得了女子63公斤级举重金牌。当她拿到这一块金牌,看着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陈晓敏的眼泪落了下来。为了这一块金牌,她花费了11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太辛苦太残酷。这枚金牌对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见证了这11年来她所付出的泪水汗水。

获得这枚金牌之后,陈晓敏就选择退役了。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先后获得了9枚世锦赛金牌,一次奥运金牌,打破了11次世界纪录。

128万的奥运金牌

然而那一枚用汗水泪水以及血水换来的金牌,却在2003年被陈晓敏公开拍卖了。很多人都以为陈晓敏退役之后生活艰辛,不得不拍卖这块金牌来维持生计。这一枚有着特殊含义的奥运金牌,最终以128万的价格被广东的一家酒店所拍下。

陈晓敏并没有像公众所想象的那样将128万花在自己身上,在拍卖结束之后,她便回到家乡将这笔钱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当时家里的人得知她打算将这一枚奥运金牌拍卖的时候都极为反对。

她却表示金牌在她身上她能看到的只有荣誉和光辉,如果建成一所学校,她所能看到的是许多孩子灿烂的未来以及笑容。乡亲们面对陈晓敏的做法都十分感激,陈晓敏也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支持。

陈晓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回馈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思想境界。在她的帮助之下,家乡的小孩能够有一所设施完备的小学,对于他们的未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陈晓敏的无私奉献也将会在她们心里留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后来陈晓敏还曾参加“中国胸模大赛”并拿到了第 10名的好成绩,这消息也引发了公众的热议。面对公众的讨论,她回答道:在退役之前,她一直在为国家的荣誉而战,如今,她想为自己而战。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选择都不同,不管以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如今的陈晓敏已经移民到了意大利,并将自己多年积攒的积蓄与朋友成立了一家移民公司。她勇敢地做了自己,成为了生活里的冠军,我们也期待她在生活中能够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举重功勋唐功红:拼到七窍流血拿下冠军,她现状如何?

中国举重功勋唐功红:拼到七窍流血拿下冠军,她现状如何?

中国举重队在世界赛场上一直都是王者之师,它的竞争力非常的强大。我国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举重运动员,其中女子运动员唐功红就是其中一位。我国的女子运动员是起步非常晚的,但是发展却非常的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国家,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中国一位位举重运动员的努力,他们铸造了中国举重的辉煌史。

唐功红

1979年,唐功红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家庭十分的贫困,每月的收入连日常开销都满足不了。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唐功红造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替家中分担家务,长期的劳动让她力气很大,是村里面有名的大力士。

于是她因为力气过人接触到了举重项目,她拿着家中东拼西凑的500元学费进入了体校。平时唐功红训练十分的刻苦,因此在不断努力下,她逐渐在举重项目上有所成就。优异的成绩,让她一路从市到省,最后到国家队之中。

2002年的亚运会上,唐功红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记录。她在对手举起172.5公斤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冒一搏,直接跳过了170公斤,升到了182.5公斤,这个数值是唐功红从来没有挑战过的,可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她做到了,她成功地举起了这个重量。

唐功红虽然拿下了这块金牌,可是却让自己的身体留下了创伤。下场之后的唐功红血压一度超过220,医生是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只能放血治疗。最后唐功红保住了性命。现在唐功红已经退役,她回到了自己家中过起了朴素的生活,但是她的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至今都没有生育。

吴美锦的人物经历

吴美锦堪称是袖珍大力士,身高1.57米、体重56公斤的他,却可以轻松举起超过自己体重三倍的杠铃,确实是举世罕见。而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较好的运动天赋——

吴美锦出生在浙江瑞安市陶山镇娄渡村。他的祖母说:“美锦刚出生时眉清目秀,个子小小的,我们都叫他‘小蚂蚁’。”小蚂蚁跑得飞快,3岁的时候,他爷爷就追不上他了。“小蚂蚁”个子小,在村子旁的小山上,他一溜烟就爬到山顶,双手往上攀,倒挂在树上,然后调皮地说,“奶奶,我在这儿呢。”4岁的时候,家里铺水泥地,小家伙劲挺大,提着一大篮子的碎石子帮忙,逗得大人们直乐。13岁那年,吴美锦回了一次娄渡老家,村委会主任看他小小年纪力气那么大,就指着路边三轮车带轴子的两个后轮说:“美锦,你要是能举10下,我就送你一个10斤重的大西瓜!”说完,还故意逗他,在轮子上挂了两个大沙袋,足足五六十斤重。吴美锦一看:“这算什么,我能举100下!”说完,他一口气上上下下举了20多下。第二天,村委会主任果真给他捧了个大西瓜来,可小美锦用手一掂量:“你说要送我个10斤重的,这个瓜才8斤呢!” 不少人以为吴美锦是福建人,其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瑞安人,能说一口地道的瑞安方言。吴美锦的童年是在老家瑞安陶山度过的。吴美锦7岁半的时候,因父母前往福建邵武做木具生意,吴美锦从此离开了故乡瑞安。在福建,吴美锦被招入体校,开始了运动生涯。

1985年吴美锦随母亲到了邵武后,由于长时间讲的是浙江当地方言,到邵武时一直讲不好普通话。天性好玩的吴美锦和邻居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因为语言不通,只好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大家互相都听不懂,但玩得却很开心。1987年,因为父亲到邵武城里开了一家小家具店的原因,一家人都从乡下搬到了城里,他也转学到了城里的熙春小学。因为父亲生意越做越好,母亲干脆也不理发了,一家人专心经营着家具店。这时候,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也开始慢慢改善了。 ——开始了他的举重生涯

1989年,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吴美锦无意中被他的启蒙教练———邵武少体校校长危启勤看中,选入该校练习举重。当时,父母亲对吴美锦到少体校练习举重不是很同意,也存在一些顾虑,他们说:“自己已经这么矮了,美锦练了举重后,会不会不长个呀?”危校长说:“一个人的身高只跟天生的遗传和后天的锻炼、营养有关,跟练习举重是没有关系的!美锦是块好料子,不让他练举重就可惜了!”经过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最后他们还是被危校长说服了。没想到,吴美锦对举重非常感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举重生涯。 1990年,10岁的吴美锦就在福建邵武业余体校开始练举重,1994年3月进入福建省体校,1996年进入福建省体工队,1999年底入选国家队。众所周知,举重训练艰苦、枯燥,要流大汗受大累。吴美锦也曾萌生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转念一想,连这些苦都受不了,以后如何面对困难,走向社会呢?他很快就找到自我调节的办法:在训练时,认认真真地练;休息时,就尽情开心地玩。

吴美锦的姨妈告诉记者,美锦的爸爸吴志善这几年生意越做越大,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有一次,吴志善问儿子,爸爸的生意这么大,你干脆不要练这“重体力”活了。但吴美锦坚定地说,“爸爸,举重就是我的事业,我热爱它!”他还告诉父亲,教练陈文斌一丝不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的风范,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激励着他。2002年10月1日国庆节,吴美锦第一次拿到世界冠军,之后又取得世锦赛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 1999年吴美锦入选国家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就拔得头筹。在1999年首届亚洲城市举重锦标赛上,又拿了56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二项第一。2002年吴美锦迎来了大丰收。小蚂蚁能举起数倍自己身体的重量,而身高1米57的吴美锦也能这样,所以队友们都叫他“小蚂蚁”。

虽是“小蚂蚁”,但队里可少不了他。天性乐观的他是队里的“开心果”,走到哪,哪里就是笑声一片,一会儿与这个队友开玩笑,一会儿又与那个队友抬杠,总之很难看到他安静的时候。在吴美锦家,记者随手翻开几本像册,看到几乎每一张合影照片上吴美锦都在“耍宝”,有与教练的,队友的,甚至与外国观众的。吴美锦与张国政的合影尤其多,在国家队他们的关系最铁。 雅典奥运会上,欲冲击男子举重56公斤级金牌的吴美锦只拿了银牌,原中国举重队总教练赵庆奎评论说,比赛结果跟预先估计的差不多,吴美锦终于没有创造奇迹压倒土耳其“神童”穆特鲁,得到一枚银牌。穆特鲁是这个级别三项世界纪录保持者,从实力上讲肯定是最强的。但吴美锦毕竟也是顶尖高手,与穆特鲁相比,差也差不到太远,况且穆特鲁年纪渐渐大了,训练也不太系统。吴美锦如果超常发挥应该有夺金的机会,不过这场比赛吴美锦只是正常发挥,而穆特鲁也正常发挥,所以自然是实力占优者赢。吴美锦的机会出现在挺举过程中,以前状态好的时候,他举起过165公斤,在最后一把挺举165公斤时,假如他能再咬咬牙坚持一下顺利举起,把心理包袱甩给对手,最后的冠军很可能就到手了。因为我们看到,穆特鲁第二把挺举也没有举起165公斤,他的状态也不是特别好。深究吴美锦的不足,第一、第二、第三把之间的连接不好,休息间隙中调整得不够,无论是抓举还是挺举都有这个毛病。总之,吴美锦尽力了。

对于自己只拿了银牌,吴美锦也觉得非常遗憾,不过他非常敬佩穆特鲁,穆特鲁实力很强,能够与他同场竞技是一种荣耀。 回想起奥运会的比赛过程,吴美锦说:“我是一个重视过程的人,没得金牌虽然很遗憾,但是我也格外地珍惜这块银牌,毕竟它是我练举重以来的最高‘奖赏’。” 的确,吴美锦还年轻,和已经31岁的穆特鲁相比,他的梦还有更宽广的舞台。

雅典奥运会后,吴美锦度过了一段低迷期,2007年5月,吴美锦在全国锦标赛上宣布了自己的“回归”,而且他拿出的286公斤的总成绩,甚至比前两届世锦赛的冠军成绩还要高出5至6公斤。2008年北京奥运会,吴美锦下定了再搏一把的决心,他要向众多高手发起挑战,向梦寐以求的金牌发起冲击!